閩山閩水物華新·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丨奏響人與自然協奏曲
2022-06-16 09:31:18 來源:福建日報 作者:記者 張輝 通訊員 肖芳奕原標題:閩山閩水物華新·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丨奏響人與自然協奏曲

科考隊員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放置紅外相機。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
“三三秀水清如玉,六六奇峰翠插天?!边@里是武夷山,碧水丹山,奇秀甲東南。
“鳥的天堂”“蛇的王國”“昆蟲的世界”“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”“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”……這里也是武夷山,世界生物之窗,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。
山水文章,是事關未來的大文章。
去年3月22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,首站便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。青山綠水間,諄諄囑托,殷殷期望:“武夷山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,是中華民族的驕傲,最重要的還是保護好?!薄耙獔猿稚鷳B保護第一,統籌保護和發展,有序推進生態移民,適度發展生態旅游,實現生態保護、綠色發展、民生改善相統一?!?/p>
武夷山國家公園始終牢記囑托,高起點、高標準、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,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,強化自然與人文資源保護,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。
一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協奏曲,正在武夷山水間奏響。
新物種記錄不斷刷新
武夷山國家公園物種再次“上新”!
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聯合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和魯東大學,共同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發現了大型真菌新種——諸犍老傘,相關成果于不久前發表于國際真菌分類學權威雜志《MycoKeys》。這種“老傘”狀若獨眼,又形似喇叭,正好契合《山海經》神獸諸犍“一目”“善咤”的特征,故而得名。目前為止,全世界只記錄過62種老傘屬真菌。
“這已是2016年啟動體制試點工作以來,發現的第12個新物種了?!蔽湟纳絿夜珗@管理局生態保護部工作人員范志偉,對武夷山的物種如數家珍。去年3月22日,他作為操作員,與現場講解員配合,共同為習近平總書記展現武夷山的生態圖景。
與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,范志偉難忘當時緊張的心情,“總書記非常親和,講話溫和有力,我的心很快就定下來了”。
黃腹角雉、眼鏡王蛇、金斑喙鳳蝶、雨神角蟾、福建天麻……通過智慧管理中心的藍色大屏,伴隨著鼠標點擊,武夷山的旗艦物種輪番亮相。其間,習近平總書記不時詢問物種種群數量變化、新物種命名等情況。
“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,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,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,保護生物多樣性?!币荒甓鄟?,范志偉總會時不時細細體味習近平總書記現場說的這句話。
作為土生土長的武夷山人,范志偉見證了武夷山的生態變遷。從小他就聽過西方人在武夷山采集標本的故事。100多年前,西方傳教士在這里一邊布道,一邊開展生物科考,一大批動植物新種相繼問世。武夷山大山深處的掛墩和大竹嵐,因此成為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標本采集地。
“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,使武夷山化身地理演變過程中生物的‘天然避難所’,生物學研究的‘神山圣地’?!蔽湟纳絿夜珗@管理局科研監測中心主任張惠光說,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,武夷山擁有世界同緯度保存最完整、最典型、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。
不知何時開始,伐木活動逐漸逼向這片原始森林。范志偉的爺爺曾是當地林業局車隊的司機。在范志偉兒時記憶里,爺爺經常拉著滿滿一車原木到邵武火車站,通過鷹廈鐵路運往外地,隨后爺爺再拉回滿車蘋果和香蕉。
1979年4月,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成立,同年7月獲批為我國首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。慢慢地,國營伐木場關停了,武夷山生態肉眼可見地變好了。1999年12月,武夷山躋身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。2016年,作為全國10個試點之一,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正式啟動。
國家公園建設,讓武夷山發生了怎樣的變化?
范志偉拿到的一組生態監測數據顯示:從2019年到2021年,位于武夷山摩天嶺頂峰的空氣質量監測點,二氧化硫濃度下降了30%,二氧化氮濃度下降了32.4%,PM2.5濃度下降了16.7%……
更加直觀的變化,則體現在不斷被刷新的生物多樣性記錄。
2020年4月,武夷山國家公園組織開展兩棲爬行動物資源調查。一年后,又全面啟動為期三年的生物資源本底調查。目前,本底調查已取得階段性成果:發現武夷林蛙、無凹帶蜉金龜、武夷山毛泥甲、武夷山諾襀、三叉諾襀、多形油囊蘑、諸犍老傘等7個新物種,算上體制試點期間發現的雨神角蟾、福建天麻、武夷鳳仙花、武夷山對葉蘭、武夷山孩兒參,2016年以來已累計發現12個新物種。
此外,本底調查還記錄到了玉兔粘獵蝽、裂小蘑菇、亞洲靴耳等12個中國新記錄種,四川鱗蓋蕨、袍波紋蛾、曲星文衣等100多個武夷山新分布種,發現了古氏草蜥新分布記錄、中國雨蛙分布最高海拔記錄。
深耕生態文明“試驗田”
回顧過去一年多的工作,范志偉的關鍵詞是“忙”。
2021年9月30日,國務院批復同意《武夷山國家公園設立方案》。同年10月12日,在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,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設立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,武夷山在列。
“這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,更是鼓舞和鞭策?!蔽湟纳絿夜珗@管理局局長林雅秋說,經過4年多的體制試點,武夷山國家公園形成了一批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經驗做法,為在南方集體林區建立國家公園探索出了一套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經驗。正式邁入國家公園時代后,更要深耕生態文明“試驗田”,繼續力爭在全國走前頭、作表率。
范志偉也跟著忙起來了。今年上半年,他最重要的工作是為武夷山國家公園勘界立標。
武夷山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以后,新納入江西片區279平方公里,總面積達1280平方公里。勘界定標是為了通過設立界碑、界樁,分清園內園外,界定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,解決界線交叉重疊、模糊不清的歷史問題,為精細、準確管理提供標準與依據。
“武夷山國家公園邊界線近600公里,大多位于高山密林區域,哪怕出現10厘米誤差,都將導致重大面積偏差?!狈吨緜フf,經過近半年努力,已完成勘界工作,并準備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上報成果。
過去的一年,閩贛兩省因為國家公園,聯系更加密切。
除了勘界立標,兩省正根據《武夷山國家公園設立方案》的要求,編制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。去年,兩地林業局還組織召開閩贛兩省聯合保護委員會會議,提出按照“共保、共管、共享”的協作管理模式,繼續強化聯合保護、聯合宣傳、聯合執法、聯合科研。
“我們將進一步完善跨省協作聯動機制,全面加強武夷山生態系統保護修復、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,形成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強大合力。”林雅秋說。
最好的生態,需要最嚴的保護。
去年在武夷山考察期間,習近平總書記乘竹筏沿九曲溪順流而下,仰觀壁立萬仞,喻其為“鐵砂掌”。九曲溪是武夷風光的精華所在,其上游保護地帶正位于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核心腹地。這條10公里的溪流,現在有了更多“硬核”保護。
今年,武夷山國家公園啟動九曲溪生態監測及環境保護項目?!拔覀円胂冗M的人工智能技術、熱成像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手段,實時捕捉九曲溪一草一木的變化?!本徘?,范志偉揭示了一株“松樹”的奧秘。原來,“松樹”背后是一臺紅外攝像頭?!霸谟雾皡^范圍內,我們對前端監控設備做了仿生處理,力求與周邊自然景觀相協調。”范志偉說。
這些監測數據,最終都將傳輸到武夷山國家公園的“智慧大腦”——智慧管理中心。
“綠色區域核心保護區,擁有200余平方公里未受人工干擾的原生性森林植被;深綠色的是森林資源檔案數據;藍色的是名木古樹分布位置……”張惠光說,在智慧管理中心的大屏上,包含10多張數據圖層的“云圖”可隨時調用,“我們綜合運用互聯網、物聯網、衛星遙感、無人機、GIS等信息技術手段,實現了‘天空地’一體化監管”。
引領綠色發展新風尚
6月,武夷山國家公園茶葉飄香。春茶產季已接近尾聲,范志偉仍時不時往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跑。他看的不是茶,而是樹。去年以來,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引導當地茶農在茶園里新套種了1000多株櫻花、銀杏等樹種。
“由武夷山國家公園免費提供苗木,鼓勵套種楠木、紅豆杉、銀杏等珍貴闊葉樹,并根據不同季節見縫插針地套種紫云英、大豆、油菜花等綠肥?!狈吨緜ミ叢炜礃涿玳L勢邊說,為推進生態茶園建設,國家公園探索出了“茶—林”“茶—草”等模式,“不僅能夠達到觀賞作用,還能豐富茶園生物多樣性,保持茶園水土,有效維護茶園生態平衡,降低茶園管理成本,提高茶葉的品質”。
武夷山是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,種茶制茶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。
“近年來巖茶、紅茶價格居高不下,茶農自然想多種一點,多賺一點?!狈吨緜ミ€記得,2019年剛到武夷山國家公園工作時,當地不乏擴邊種茶、毀林種茶亂象,“不少茶農偷偷砍掉茶園周邊的灌木林,擴大茶園面積”。
國家公園建設,為茶農茶企帶來了一場關于綠色發展的啟蒙。
開展違規茶山整治,鼓勵少用化肥,引導套種闊葉樹和豆科綠肥……一開始茶農不理解,抵觸情緒強烈,更不愿意犧牲茶園面積種上短時間看不到效益的生態樹種。
“茶葉市場正處在轉型期,從向規模要效益轉到向品質要效益才是出路?!狈吨緜フf,在嚴格執法的同時,不厭其煩地對茶農進行生態教育,核算生態賬與經濟賬,引導本地茶產業向綠色化轉型。
始創于1985年的永生茶業公司,是第一批響應者之一。2018年,公司負責人方舟著手開展生態茶園改造。第一片示范基地位于九曲溪上游,面積1000多畝?!安铇涿娣e減少了,但生態環境好了,農藥化肥使用減少了,茶葉品質與市場效益反而提高了?!狈街壅f。
在武夷山,像這樣“頭戴帽、腰系帶、腳穿鞋、遠離化肥農藥、施用有機肥”的生態茶園,已成為新風尚。建設生態茶園,正是武夷山國家公園著力破解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矛盾,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創新實踐之一。
“我們主張用10%左右面積的發展,換取90%以上更重要區域的保護?!绷盅徘镎f,武夷山國家公園通過落實生態補償機制、引導綠色產業發展、優化社區環境,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通道。
目前,武夷山國家公園共設立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、天然商品喬木林停伐管護補助、商品林贖買、地役權管理補償等11項補償內容,對九曲溪竹筏游覽、環保觀光車、漂流等項目特許經營者實行業態監管,落實訪客容量動態監測和環境容量控制,促進生態游憩規范運營。
如今,武夷山國家公園已成為福建的一張“燙金名片”,也成為驅動地方發展的“綠動力”。
去年,南平市正式印發《南平市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先行方案》。按照規劃,當地將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1001.4平方公里為核心,構建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。這條保護發展帶既是綠色發展帶,更是保護緩沖帶,目的在于通過圈層管控,實現更全面、更完整、更系統的保護,用“外圈”來保護好“內圈”,同時統籌保護和發展,實現生態保護、綠色發展、民生改善相統一。
記者手記
向生態要紅利 向綠色要動力
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
最嚴保護與更好發展如何兼得?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創新實踐,提供了一個樣本。
這里保存著世界同緯度最完整、最典型、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,生物多樣性得天獨厚。但同時,這里是典型的南方集體林區,以茶業、旅游業為代表的生產生活活躍。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,似乎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。
通過國家公園建設,這對矛盾得以破解。理順管理體制機制,破解“九龍治水”難題;以最嚴保護呵護最好生態,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、完整性;用10%面積適度發展茶業、旅游業等,換取90%更重要區域的保護;產業生態化,生態產業化,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通道……如今的武夷山,生態高地上勁吹綠色發展風,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呼之欲出。
國家公園是個新鮮事物,背后是福建一以貫之的生態定力,久久為功的綠色堅守。
在福建工作期間,習近平總書記極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生態省戰略構想,親自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、長汀水土流失治理、木蘭溪綜合治理、廈門筼筜湖治理等多項重大生態工程。
近年來,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福建生態省建設?!吧鷳B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,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,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。”“要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?!?……諄諄叮囑,殷殷期盼。
不忘囑托,逐“綠”前行。清新福建,迎面而來。
綠色指揮棒虎虎生風: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每年與九市一區黨政“一把手”簽訂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;取消對南平、龍巖、三明、寧德4個山區市,34個縣(市、區)及平潭綜合實驗區的GDP指標考核。
改革激活綠色動力: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,39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向全國復制推廣;“森林生態銀行”、林票、林業碳票、農業碳匯交易等綠色創新層出不窮。
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:林下經濟、森林康養等業態方興未艾,“不砍樹也致富”成為現實;念“山海經”,打生態牌,福茶、福菌、福果、福菜、福稻等“福字號”綠色農產品,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;去年,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預計達21.5%。
向生態要紅利,向綠色要動力。如今的福建,不僅僅是生態優等生,更是綠色發展的排頭兵。

武夷山國家公園發現的新物種武夷鳳仙花 (資料圖片)

范志偉(中)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智慧管理中心工作。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

武夷山國家公園擷景 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
責任編輯:林巧薇

最熱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