鮮為人知的抗戰故事|紅燈籠成為空襲警報
2025-08-28 16:10:58 來源:新華網原標題:鮮為人知的抗戰故事|紅燈籠成為空襲警報
古代的“烽火臺”大家都知道
但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
中國軍民仍然在運用這種預警系統
日軍暴行:六年零十個月無差別轟炸
故事發生在重慶
隨著國民政府遷都
重慶的戰略地位迅速提升
從1938年2月18日到1944年12月19日
侵華日軍集中主要航空兵力
對重慶及其周邊地區進行轟炸

1941年8月,日機轟炸重慶市區,原有的鬧區碎片滿地,形同廢墟。資料圖
六年多的時間里重慶主城及其周邊區縣
遭受了日機近萬架次18000多枚炸彈的轟炸
直接傷亡32000多人
房屋毀損17000多幢

1941年5月,侵華日軍戰斗機轟炸重慶市后的景象。資料圖
這種大規模、長時間的無差別轟炸
一個重要目的
就是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
然而中國人民
用行動證明了堅持抗戰的決心
燈籠警報:升級版的抗戰烽火臺
當時重慶及周邊的廣闊區域
設立了許多監視隊、監視哨
組成了一個防空情報網
懸一個紅燈籠
代表日軍有空襲重慶動向
市民趕緊回家收拾家當
扶老攜幼準備躲避
懸兩個紅燈籠
表明敵機將于一小時內到達重慶
當兩個紅燈籠降下時
敵機即將臨空
市民需立即避入防空洞

抗戰時期重慶設計的防空燈籠,這是在日本戰機撤離后掛起的筒形燈籠。新華社發
炸不垮的脊梁:從“炸彈湯”看重慶軍民的抗戰決心
每次轟炸過后
人們自發地行動起來救護傷員
在廢墟上重建家園
孩子們在解除警報后拿起書包上學
許多餐館推出應景的“炸彈湯”
即榨菜雞蛋湯
紅燈籠成為抗戰時期重慶人的共同記憶
也凝結了中國人的抗戰智慧
美國記者埃德加·斯諾寫道:
“轟炸在中國人的腦子里
喚醒了一種重建中國的決心
比敵人能夠毀滅的還要快”

一戶人家在敵機離去后,坐在家門口吃飯。資料圖
策劃:車玉明、李志暉
統籌:萬方、王子暉
編導:胡玥聰
制作:張倩
配音:黃浩
參與報道:何天一
用微信掃描二維碼


最熱評論